不要忽视职业病病患的心理健康职业病病患除身体器质性病变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悲观、易怒、难于相处、心神不宁、怨恨和孤独等不满情绪,一些比较严重的病例,甚至可能产生自杀念头。究其原因,职业病病程长,治疗效果慢,部分病患不能恢复病前情况或有后遗症。有的病患担忧自己的疾病治不好,不能再进入社会,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怕负累家庭亲友或潜在顾虑日后一卧不起,被社会、家庭抛弃。有些病患背井离乡,感到寂寞孤独,担心遭受不公正待遇,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应针对职业病病患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强化家庭、社会支持,丰富病患的住院生活。家庭应给予病患更多的精神、物质支持,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其应对疾病的信心。病患家属可学习一些职业病知识和有关怀理知识,有针对性地给予病患更多的关爱。用人单位要严格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为员工办理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手续。员工出现职业病症状后,要积极为员工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伤鉴定,并保证病患治疗期间的工资待遇,适当增加营养费。病患出院后,要安排好病患的工作岗位,并作相应的赔偿,以减轻病患的后顾之忧。医护人员应当注意加强与病患、家属的沟通,建立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传授必要的健康知识并给予心理支持,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同时加强与病患工作单位的联系,力争工作单位对病患的关怀支持,以培育和提高病患的社会情感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情况。根据病患自愿与咨询人员主动发现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持续性的心理咨询,建立职业病病患心理健康档案并定期追踪,尤其是对曾有心理问题的病患做好出院后的随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