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匠情怀抒情散文美文欣赏 在以前要想知道别的故事,大家主要通过听书,那时候书本是比较少的,听书是很多人的选择,在今日书本很多了,可是又有多少人买书看呢?大家都在手机上看电子书,将我们纸质书放弃一边。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书匠情怀抒情散文美文欣赏。 大多数 80 年代以前出生的陕北人,都喜爱听书。这里的书并不是印刷的书,而是靠说书人口表手弹,通俗易懂的地方方言通过说唱的形式叙述故事,这种人当地都称“书匠”。在过去的旧社会其实就是弹着三弦走村串户卖艺的盲艺人,也就是当今社会赶场的陕北说书人。陕北说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于 20XX 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说书一般分正本和小段。正书与小段既可以有关联,也可以完全不沾边。小段主要是在正书开始之前,为稳定已入场的观众和等待迟到者而先说的开场白。这样,即使来晚一点,也能听全一本正书。说书乐器的主旋律主要是靠三弦,节奏的快慢靠腿上的甩板来掌握。过去的老书匠基本就是一个全盲或半盲的盲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因为无需电源设备,可以在田间地头,也可以在窑洞院落,随时可以即兴发挥几个小段或者说一本几个小时的正本。一般都是腿绑甩板,左手握三弦,右手弹三弦。铮铮粗旷的三弦音过门之后,书匠会面对一院子听众一大嗓子喊了出来,悲苍浑厚余韵高远。身后的窑洞似音箱,对面山的回音像伴唱。随着故事情节,高昂时群情激越,悲凉时鬼神哽咽。 在 80 年代末,由于交通、通讯及娱乐条件落后,农村人的消费和农忙过后的消遣基本上就是依靠庙会和集会。记得小时候的一个春天,村里办庙会,柳梢吐绿蕊、青天浮白云。会场上有剃头的、卖羊的、算命的,还有求神贩卖香表的。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有围着看大戏磕瓜子的老年人,有划拳喝酒的年轻人,还有翻看床单被罩的年轻婆姨们。中午时分,秦腔大戏刚完,报幕员说下面有请陕北说书张俊功先生上台表演。 一时间,所有人都往戏台跟前涌,都要看看这个陕北说书名人张俊功。 张俊功先生从后台走出,戴着一幅红茶镜,偏头看着路,左腿绑着甩板,右手握着三弦,慢慢走上了舞台,早有人摆好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他从容地扫了一眼台下前拥后挤的观众,满意地一笑,顺手捋了一把丝弦,挠了一挠稀稀拉拉的花白头发。这时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待掌声快落下的时候,他手中的三弦随着腿上甩板的节奏,独特的眉花调吸引着台下所有的观众。三弦音一落,张口钢音就唱了起来。 “天上云多月不明,地上山多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