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中新生血管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新生血管的形态及微血管密度的临床和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SP 方法检测 52例 DcISER,PR,HER2,cD34 等的表达。结果在 DcIS 中 mVD 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为 mVD 紧靠乳腺导管的基底膜呈项链状分布,占 58%;另一种为间质弥散状分布,占 52%;34%两种形态共存。mVD 密度随着核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 DcIS 之间有显著性差异;ER、PR 阴性组的 mVD 明显高于 ER、PR 阳性组;HER2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新生血管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事件,mVD 增加可能预示DcIS 向浸润癌进展的几率增加及预后不良。 关键词: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新生血管 讨论表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与肿瘤促血管生成的能力密切相关〔1~3〕。许多关于浸润性乳腺癌的讨论表明,作为新生血管标志的肿瘤间质血管的数量与乳腺癌的转移及死亡率明显相关〔1~3〕,表明新生血管在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进展中至关重要,而新生血管对乳腺癌早期—原位癌阶段发生及进展的认识可能更加关键〔4,5〕。但是关于乳腺导管原位癌中新生血管的讨论较少。本讨论通过免疫组化 SP 法,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探讨新生血管在 DcIS 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标本取自 1992 年至20XX 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手术,病理诊断为乳腺 DcIS 的病例52 例。术前均未行放射及化学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局部扩大切除术,象限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30 名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标本均进行连续切片,切片间隔为3mm,以排除含有微小浸润的病例。对全部标本的 HE 染色片进行光镜观察。病理分级根据 VanNuys 分类法,1 组为非高核分级不伴有坏死;2 组为非高核分级伴有坏死;3 组为高核分级伴或不伴坏死。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标本均经 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 4μm。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染 色 采 纳 SP 法 。 抗 体 为ER,PR,HER2,cD34 等,抗体均为单克隆抗体,抗体的、克隆、稀释倍数和抗原修复等具体情况见表 1。用已知肝癌组织作阳性对比,PBS 代替一抗作阴性对比。DAB显色。表 1 本讨论所用单克隆抗体名称、厂家、克隆、稀释度及抗原修复 结果判定 ER、PR 阳性为细胞核中等程度染色呈棕褐色超过肿瘤细胞的10%。HER2 阳性为细胞膜染色,定性~。 微血管计数于低倍镜下观察整张切片血管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