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的习惯性不安全行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是指在较长的工作期间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不安全行为。受工作性质、工作能力、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有多种表现方式,但从安全组织和管理要求方面看,可分为个体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和群体习惯性不安全行为。个体习惯性不安全行为主要有:没有休息好就上班加油,酒后加油,在卸油时没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忽视警示牌等等。当然有时候会找出一些理由出来,比如前两天油站刚搞了冬至和生日会的加餐,一些同事就有很多理由:我们很辛苦,聚会时我们喝点酒没有关系,我们加油很熟练的,不会有错的。记得以前在 BP 时有个员工喝醉酒了去给客户加油,张口就来“老板,加白酒还是加啤酒!”试想这样的话,肯一定会把顾客吓住的。当然了,习惯性的行为也会因个体的工作经历、操作技能、思维倾向、文化水平不同而不同。群体习惯性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使用不安全设备,忽视安全装置的作用,在油站危险区域内用铁质工具作业,在油站使用手机等等。这些都与企业的安全水平、安全文化、安全制度有关,也与群体领导方式有关。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养成却有着多种多样的因素。首先是主观因素,即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部表现形式,来源于人的心理。我们常听到的“没事”这句口头禅,咋看好似很有把握,记得自己以前常常开会说“出事的,都是那些说‘没事’的人”,但认真推敲则是导致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侥幸心理。认为在加油时,严格根据规章管理制度执行是过于琐碎琐碎繁杂或机械,即使间或出现一些不安全行为,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偷懒心理。一些加油员往往在主管或领班临时不在时,擅自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忘到脑后,比如“加油时,要三确认”、“加油员在前厅跑位时,要一看二慢三通过”等等。自负心理。一些员工往往自以为是,以为“喝点酒不过量”、“抽支烟没有事”、“警示牌是多余”从众心理。班组内有些员工时有不安全行为但没有出现事故,大家就会对这些不安全行为习以为常,也就产生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这种危害是非常大的。盲从心理。主要产生于新员工学习过程当中,假如没有对新员工进行法律规范的培训,他们就会将老员工一些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续传下来。机械心理。假如一个人多次运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某类问题而奏效时,会形成“总是这样操作,没事的,没有什么危险的。”或“迄今为止并没有出过什么事故,经验证明这是对的,存在就是合理。”等机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