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Preparedon22November2020酶免测试的工作原理吸光度测试的准确性对于酶免测试结果的重要性酶标仪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第一节比色分析的基本理论许多化学物质具有颜色,有些无色的化合物也可以和显色剂作用而生成有色物质。事实证明,当有色溶液的浓度改变时,颜色的深浅也随着改变。浓度越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小,颜色越浅。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溶液颜色深浅的方法来确定有色溶液的浓度,对溶液中所含的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如纳氏管比色法,它是按浓度由高到低,配好一系列标准浓度管,然后拿待测样品和标准管逐个比较,看和哪一个标准管的颜色最相近,便读取该标准管的浓度值为待测样品的浓度值,这就是(目视)比色法。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便,但是系列标准管不易保存,误差较大。后来改用光电检测元件代替目视来测量被测溶液中物质的含量,这种方法叫光电比色法。利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仪器叫光电比色计。光电比色计属于吸收光谱仪器范围。一、光的性质从物理学中我们知道,光具有波动和微粒两种性质,通称光的波粒两象性。在一些场合,光的波动性比较明显;在另一些场合,光则主要表现为微粒性。首先,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用描述电磁波的术语,如振动频率(U)、波长(入)、速度(C)、周期(T)来描述它。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白光,便是波长在 400~760nm 之间的电磁波,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复合光。不同波长的光被人眼所感受到的颜色是不同的。在可见光之外是红外线和紫外线。各种色光及红外线、紫外线的近似波长范围如表 1 所示。表 1 各种色光及红外线、紫外线的近似近波范围单位:nm颜色波长范围颜色波长范围远红外线10001~1000000绿501~560中红外线2501~10001青481~500近红外线761~2500蓝431~480红621~760紫401~430橙591~620普通紫外线191~400黄561~590真空紫外线1-190除了波动性外,光还具有微粒性。在辐射能量时,光是以单个的、一份一份的能量(E 二 hu)的形式辐射的。式中 u 是光的频率,h 为普朗克常量。同样,光被吸收时,其能量一份一份地被吸收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光是由具有能量(hu)的微粒所组成的,这种微粒被称为光子。由式中可知,不同波长的光子具有不同的能量。波长越短,即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反之亦然。光子的存在可以从光电效应中得到充分的证明。二、光的互补及有色物质的显色原理若把某两种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能够得到白色光的话,则这两种颜色的光就叫做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