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习题 1(总 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2拟行路难(其四)》习题积累与运用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酌酒(zhuo)氛围(fPn)皈依(kW)B•泻水(x®翡翠(fQi)凝睇(dl)C.踯躅(zhi)衣袂(mPi)姊妹(zT)D•鲍照(b^o)玉簪(zan)闲暇(xi®解析 A.“氛"读 fen,"皈"读 gub答案 A2•选出下面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泻水倾泻泄漏寄愚B•酌酒斟酌商酌酌情C•踯躅珍羞金樽磊落D•断绝慷慨徘徊辈愤解析 A•愚一寓。C•羞一馐。D•辈一悲。答案 B3•对《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人生亦有命”是诗人想用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B•-酌酒以自宽……”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终于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D•“吞声踯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解析“忘却了苦闷和悲伤”说法有误。答案 B4.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D•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解析鲍照为南朝诗人。答案 A阅读与鉴赏二、课内精读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回答 5~8 题。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案“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