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南中国的雪灾终于停息了。国家民政部近日公布的官方数字显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 129 人死亡,4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1500 多亿元。这场 50 年一遇的雪灾,不仅让人难忘,而且发人心醒!我想到的是中国社会的进步。首先,是灾害发生后,政府各种信息高度透明,各部门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媒体与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的积极互动都是前所未有的;各级党政领导在灾难面前反应迅速,靠前指挥。总书记亲自下到 400 米以下的矿井督战燃煤保障;总理两次南下,视察灾情,向滞留民工鞠躬;各级党政官员在灾害第一现场的身影频繁出现,使所有抗御灾害的感人场景都变得真实和生动起来。也许灾害是不可避开的,但是在灾害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从容、众“志成城以及政府的作为,汇聚成了一股让人们足以战胜恐惧,看到希望的力量, 以人为”“”“”本 、 执政为民 的执政理念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想一想 沙土 肆虐时,政府以及一些政府管员的表现,这种进步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政策过程有明显“”的 危机推动 特征,假如这场危机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那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第二,灾害发生后,大批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走向抗灾前线,安抚民工,为他们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精神和物质帮助,这一点与以往任何一次灾难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救助方式和方法都截然不同。我以为,这正是中国公民社会逐渐成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事实上,志愿者的介入以及与政府救助行动的互动,正是解决在类似事件中政府资源不足的最好办法,更是对一个国家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和公民意识的极好检阅。长期以来,对灾难的救助,“”往往都是官方在唱 独角戏 。国人至今对 9.11 事件中,在世贸大楼下撤逃生的美国人对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士礼让所表现出来的公民素养感到不可思议和巨大的心灵震撼。而仅仅在几年之后,中国的志愿者群体终于以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走进国人的视野,并且在化解危机中担负了如此重要的角色,让人们第一次体会到,面对灾难,只有依靠各种各样的力量和支持,才能够互相砥砺,尽快走出困境;政府和各种力量的融合,足以销融冰雪!第三,社会道德标杆不再高高在上。我留意到,对这次雪灾的报道和媒体的宣传,人们不再只是一味地颂扬那些为救灾而舍小家,顾大家,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工人、干警,媒体对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给予了应有的肯定与颂扬。同时,对那些卑微生命的生存境遇以及普通人的平凡之举和道德价值观也给予了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