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23 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1、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 年 8 月 16 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讨论院副院长、讨论员、高级科学顾问。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2、王大珩(héng)(1915.2.26─2024.7.21),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日本东京。1936 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 3、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21 年 7 月 26 日生于云南昆明。1942 年西南联合大学学士。1949 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9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讨论院顾问、讨论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讨论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 4、朱光亚(1924.12.25~2024.2.26),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 2024 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 1945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 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5、孙家栋,1929 年 4 月生于辽宁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1948 年 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1951 年,孙家栋和另外 29 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 年 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讨论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 6、任新民(1915 年 12 月 05 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 ,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40 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 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讨论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吴自良(1917 年—2024 年),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