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与辛亥和局的形成摘要:文化是影响历史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文化解释角度讨论历史已成为一个新的视角。武昌起义爆发后,满汉锐利对立,内忧外患加剧。以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张謇、伍廷芳、唐绍仪等为代表的南北要人及清廷局部贵族经过短暂的和平谈判后,南北双方达成一致:袁世凯拥护共和,清帝退位,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位置。通过参加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让步,最终实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辛亥和局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中国传统“和”文化尤其是深化人心的“共和”观念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词:辛亥革命;“和”文化;共和观念;南北议和辛亥和局是经过复杂博弈得出的结果,以往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大多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分析,从文化传统和国民心理层面探讨的较少。①文化是影响历史开展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史和文化史日渐兴盛的今日,或许向社会——文化视野的转换,也不失为拓展和深化辛亥革命讨论的选择之一。”②在借鉴既有讨论成果的根底上,笔者对相关史料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认为,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外,当时各方势力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广泛认同,也是促成辛亥革命和局形成的重要原因。一、“和”文化传统及近代中国人对“共和”的理解〔一〕“和”文化内涵“和”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中华大词典里,与“和”组成的词语很多,如“人和”、“谦和”、“缓和”、“亲和”、“和平”、“和解”、“和顺”、“和议”、“和谐”、“和衷共济”、“心平气和”、“一团和气”、“和颜悦色”等;在民间谚语词典和中国历史词典里中也有“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兄弟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将相和”、“和亲”、“政通人和”等谚语或故事。在中国,“共和”一词源于西周。《史记·周纪》记载:“周公、召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史记·正义》解释:“公卿相与和而共政事,号曰共和”,“相与和而共政事”即“共和行政”,有和衷共济之意。“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广泛而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民性格、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等。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在一次次家庭矛盾、民族冲突和国家危机面前,通常都能求同存异,握手“言和”,互谅互让,共谋和谐的生存和开展环境。〔二〕近代中国人对“共和”的诠释清末民初的“共和”,处于中西文化的结合点与分歧点上,即大局部国人所言的“共和”和西方的 republic 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