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的启示学校的第三期如期开工了,为了使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太大的影响和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在教学楼的底层通道和施工场地之间砌了一堵简易的砖墙。这堵墙确实简易,两个泥瓦工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就砌好了,砖的外边还抹上了石灰。虽说是结束以后就要拆除的墙,但也非常坚固。“咦,刚砌好的墙上怎么有了两个小小的脚印?”中午,总务主任发现了异常情况,他开始留意这堵墙。下班前,发现两块砖头掉了下来,墙上出现了两个窟窿。第二天早晨,他把底层班级的班主任请来召开现场会,要求查查这是谁干的,要严肃进行批判教育。总务主任叫来泥瓦工修复了这堵墙。这天“作案者”查出来了,受到了老师的批判教育。可到了中午,墙上又出现了脚印,又出现了窟窿,班主任告诉总务主任,不是原来的“作案者”所为,而是另有其人,正在调查,而且很有可能是楼上其他年级的学生所为……学校很重视简易墙“破坏”事件,责令少先队派出检查人员,午间、课间严密监视,一旦发现立即记下名字并报告老师。几天后,少先队干部的检查效果也不理想,只要他们稍不注意,或有班级上体育课、活动课,这堵简易墙屡遭“劫难”,有的用脚踢,有的练拳击。屡破屡补,屡补屡破,令学校管理者一筹莫展。有一位老师向学校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作了随机调查,学生认为这堵墙不太美观,夹在雪白的走廊中间太刺眼了,很不协调。我建议,包装这堵墙,利用这堵墙,让这堵简易墙也起到教育的作用。”于是,墙体包了一层淡黄的彩纸,四周镶上了由学生剪出的漂亮的花边,里边错落有致地贴上了学生的美术佳作和优秀作业,“我的作品展出了”几个字在习作中跳跃奔跑,这是一句学生心中的话,由这堵曾经的简易墙大声地喊了出来。墙成了学生的朋友。在焕然一新的艺术墙前,学生们驻足观赏,不时发出喷喷的赞叹声。学生们秩序井然,留连忘返,期待着下期能展出自己的作品。这是一道奇异而又漂亮的风景,它由曾经的简易墙和曾经破坏过这堵墙的学生组成。这位老师的建议其实是受了“破窗理论”的启示: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过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