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讽刺特色一、《儒林外史》挖苦题材的真实性挖苦的生命是真实这是鲁迅先生在挖苦对象选择上提出的观点,认为挖苦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是有或应该有的。免费。当然,儒林外史的这一艺术特色的形成,是有着深刻而有力的思想根底的。明清之际,封建统治者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象瘟疫一样,毒害了无数知识分子的心灵,毒化了社会风气。吴敬梓十分熟悉自己的时代和周围的人物,他从人们普遍的习以为常中看出了不正常与不合理,他从形形色色的貌似尊贵显赫的事物中看出了卑劣与丑恶。这样,当他提炼素材和酝酿人物时,就很自然地确定了这样一个原那么,用平常事实的忠实描绘来震撼人们的灵魂,来惊醒人们,使他们看到,里面包含着多么惊人的污秽与丑恶,社会被功名富贵之风毒害到何等地步。二、《儒林外史》挖苦手法的客观性客观性指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应尊重描写对象客观性,不能因为个人的喜恶而刻意歪曲事实。三、挖苦技巧的多样性四、善于运用夸张、比照的手法进行挖苦五、挖苦情节的戏剧性。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挖苦艺术,让我们看到明清两代以八股取士的封建科举制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儒林中这些思想闭塞、道德败坏、头脑僵化的丑陋畸形的可笑形象,正是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的产物。儒林外史以其深刻的思想批判和高度的挖苦艺术的完美结合,赢得了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为挖苦艺术在我国小说的开展作出卓越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