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提到 学校 就想到写、识字、学计算公式等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套装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抽象理解。往往到了现实生活中却用不上。因此总认为学校“只是学习的地方,与生活是有脱节的。书中提到 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宽阔,推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楚,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进展。 确实这样,我的学习经历了若干年、从事教育工作若干年之后才发现学习与生活是可以在一起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学习者没有机会参加套装知识的编辑过程,由于他只被迫学习套装知识中那些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内容,被迫操作套装知识中那些代表普遍以验的文字符号,因此他了失去机会去了解,那些抽象内容与具体事物之间、那些普遍以验与特别经验之间紧密无间的关联。所以,作为学校教育层面应该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架起通往普遍世界的云梯。假如学校又不能协助学习者去联结这两种以验,让他意识到他所学的知识只不过是无数人特别经验的抽象,那么只好一知半解地流连于文字符号的公式堆里。当他回来看待真实世界时,缤纷多变的特别现象使他迷惘,他只有回到抽象内容中搜寻现成的普遍法则,企图用套公式的方法,生搬硬套去处理实际世界的问题。“”这一点也是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常说的 高分低能 ,也许是这样产生的!于我理解,学校教育就是能协助人重新对待知识,把知识当作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累积的经验,并随时与人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不断印证、不断修正。也就是科学、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学校还能帮助人进展抽象能力,帮助人意识到抽象是为了从特别经验撷取普遍经验,再放回特别现象。我们期待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都将会进行独立思考,作价值推断,对种种公式教条知所批判,对世界的普遍性能拿捏分寸,也随时能切换角度,了解他人的感受、他人的观点。“当然,书中还提到一点让我非常认同的: 假如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第三”件事便是留白。 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制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看到这些文字,想起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感觉在大学里自己的成长最快的、才会尝试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而似乎现在只有大学能做到这点,小学还略微好些,而中学更像是囚房,禁固了学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