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青年时期的田汉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湖南省长沙县人,祖辈都是朴实勤劳的农民。从小过着节衣缩食的苦日子,但在好强的母亲心里却期望这个家中的长子“做个读书种子”。田汉 6 岁时被送进私塾,第一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他对最后的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尤为喜爱,赞不绝口,铭刻在心。上小学后,田汉学到了在私塾里学不到的东西,他接触了《西厢记》,心中暗暗惊叹:“原来世上还有这样的好文章!”后来通过戏剧上的演绎以及其他剧目,令他深深地迷恋上了戏剧。13 岁的时候,田汉的爱国思想和政治意识逐渐浓重,在学校第一次发表了反政府的政治演说,从此改名“田汉”并转学到了长沙师范学校。在这所学风好、思想活泼的学校里,他以能诗善文而闻名。1916 年夏初,田汉在师范毕业了,他思考自己将何以报国,回报母亲及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嘱托,对社会做出一些奉献……然而,在那个豺狼当道的年代里,如何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呢?正当他困惑﹑感伤和颓废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时机让他重新有了新的目标——跟随舅父东渡日本继续求学深造。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教育、民主三把利剑为日本资本主义开路;首先西方化、殖产兴业,试图摆脱落后性和岛国的劣根性;文明开化,努力赶上西方而实现现代化。这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为日本的国力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东京是一个文化开放的城市,它广纳各国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是一个便于读书的地方。在这里田汉读到了国内从未读过的各种书刊〔政治、经济、哲学、文艺〕,看到了国内从未看到过的新剧和电影,接触了各种新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增强了他在辛亥革命前后形成的民主主义意识和爱国主义情结。特别是在 1917 年 3 月,他从日本报刊上看到了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的消息,撰写了《俄国今次之革命与贫富问题》,这篇文章引起了李大钊的重视,并写信表示了热情的支持和鼓舞。1919 年田汉来日本留学快 3 年了,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青年学生的爱国政治运动风起云涌;它是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田汉虽身处异国他乡,但是日本各大报刊分布的最新信息令他心潮澎湃;他时刻关怀着国内时局的变化,关注着在这场运动中起着领导作用的主将和先驱们,他们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