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士,我们现在常常称之为知识分子,一直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十分特别的角色。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分子定位为从事教学、律师、新闻等职业的人员时,会怎么样呢?知识分子是指运用其智力讨论、反思和推测、提问以及回答有关各种不同思想问题的人士。智力劳动者的统称。一般说来,现代关于知识分子有三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是指以从事思想、著作以及精神生活等方面职业为主的人士;第二种定义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是指从事教学、律师、新闻等职业的人员,这种定义在中国大陆比较流行;第三种定义指文化知识分子,主要指具有文化、艺术方面特别才能的人,因其才能获得某种话语权,从而能够以这种话语权影响公众和其它事物的人士。虽然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晚,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才明确的提出知识分子和知识阶层两个词,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范畴,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它是在人类进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的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界说颇为不同。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语境中,知识分子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特别政策的对象,其中的党外人士还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除了一般理论上的界说外,还有特定的操作性界定。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存在,而是作为士的一部分,那么在传统中国语境下的士与知识分子又有什么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谋士等。其中谋士、文士与现在的知识分子有最多的相似处:《韩诗外传》卷七说: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这里把操笔杆的称为文士。早在战国之初,墨子就曾对文士的特点与文士的不同类型作过划分,他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德行、言谈、道术应该说是对文士的类分。第一类可称为道德型,这一类的士把道德修养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从道德品质意义上给士下定义或概括士的特点和本质。如孔子说:士志于道。《吕氏春秋正名》记尹文与齐王的对话: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第二类可谓之为智能型,这些人重在知识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