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以来,中国的社会进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特别是自 90 年代初期开始,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都在向纵深推动。与之相应的,社会也开始出现了深刻的分化,一个为数众多的贫困群体逐渐形成。特有的社会转型背景,使得中国的贫困群体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并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及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仔细分析中国贫困群体的基本状况及演化趋势,有益于制定扶贫解困的有效而合理的对策,有助于顺利、平稳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贫困与中国的贫困群体所谓贫困,是指社会成员生活水准的低下、社会成员进展机会的匮乏以及进展能力的不足。在现阶段,伴随著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贫困者,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贫困群体,而且有增大的趋势。有必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将中国的贫困者称作贫困群体,而不是"贫困阶层",主要理由是:中国目前贫困者中的许多人往往缺乏最基本的谋生手段,谈不上拥有某种固定的职业,况且中国的贫困者往往是处在很不稳定的过渡状态,因而难以用社会分层的标准予以划定。正如不宜将失业者称为"失业阶层"一样,也不宜将贫困者称为"贫困阶层" 。 中国农村贫困群体的成员主要包括:低收入的劳动者,低收入或无劳动收入的残疾人和长期患病者、孤儿、未参加社会保险又无其他收入的鳏寡老人。1996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 5800 万人。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人们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统计是以绝对贫困的标准进行的,假如再加上相对贫困的统计口径,贫困群体的人数还要大得多。目前中国贫困群体中最具有代表性者,是城镇的失业者、下岗职工以及农村里的绝对贫困者。二、中国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状态与非贫困群体相比,中国贫困群体处在一种非常窘迫的生活状态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 农村贫困群体成员的收入同样是很少的。1996 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 1926.07 元,其中,占总数 8%的人的纯收入为 800~1000 元,5.56%的人为 600~800 元,1.88%的人为 500~600 元,1.2%的人为 400~500 元,0.66%的人为 300~400元,0.67%的人为 300 元以下。 据 10 万户城乡住户调查,用国际通用的五等分法,以20%的高收入户和 20%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相比较,1995 年,中国城镇居民的贫富收入差距为 3.0 倍,比 1978 年的 1.8 倍扩大了 1.2 倍;农民的收入差距由 1978 年的 2.9 倍扩至 6 倍多。1995 年,中国城乡用人口加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