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中国丛报》(TheChineeRepo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hiallC.Bridgman,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月刊。它创办于 1832 年 5 月,停办于 1851 年 12 月,共 20卷,232 期。《中国丛报》在长达 20 年的时间里,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份刊物的原本现在已经很难一见,略微常见的是日本一家出版社(MaruzenCo.,Ltd)于 1941 年出版的影印本。2024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次推出了影印本,极大便利了读者的阅读和学者的讨论。裨治文的想法得到了伦敦传道会(LondonMiionarySociety)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on,1782-1834)的支持。马礼逊是近代最早来华的传教士(1807 年),早在 1817 年 5 月,他就曾支持另外一位伦敦会传教士米怜(WilliamMilne,1785-1822)在马六甲创办了英文季刊《印支搜闻》(TheIndo-CMneeGleaner,1817-1822)。《印支搜闻》的内容包括“来自中国和其邻近国家的各种消息;与印度、中国等国家相关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杂文逸事;译自汉语、马来语等语言的翻译作品;关于宗教的文章;关于印度基督教传道差会的工作进展;基督教世界的普遍状况”。(米怜《新教来华最初十年》)这份坚持了五年的刊物对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了解中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822 年米怜去世后停刊。1827年马礼逊方案在马六甲再次创办一份名为《印支丛报》(Indo-ChineeRepoitory)的季刊,刊载有关印度、中国等国家的语言、哲学、习俗、文化的论文以及各地最新的信息。之所以选择马六甲,首先是因为它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伦敦会传教士在那里已经打下了一些工作的根底,此外马六甲当地有不少华侨,与广州的往来也十分便捷,有利于收集和传递有关中国的信息。但《印支丛报》的方案后来未能实施,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礼逊会大力支持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因为这实际上也是在实现他自己早年的方案。裨治文办刊物的想法也得到了当时在广州的商人们的支持,特别是奥立芬(D.W.C.Olyphant,1789-1851)尤为积极,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广州传教站得到了所需的印刷设备。印刷机于 1831 年 12 月运抵广州,铅字也在数月后到达,这样就解决了刊物的印刷问题。裨治文一开始不仅负责《丛报》的编辑,也负责印刷,1833 年 10 月卫三畏(SamuelW.William,1812-1884)作为传教士、印刷工到达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