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改革开放 30 年进展历程 1989 年,即改革开放 10 周年之时,关于中国社会学的情况,笔者曾著文做了这样的分析:经过十年的艰辛创业与探究,经过十年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事业同命运,共呼吸,中国社会学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成熟度;一方面社会学本身在理论上、在实践中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正对我国社会生活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为我国社会学今后进一步进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得到社会各界、社会科学各科的广泛的承认,社会学成为很有吸引力的学科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学也和经济学等一样,对改革和开放的事业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应当承认,这种成熟度还是不高的。社会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真正成熟的科学,尚需继以时日,尚有不小的差距。当时,笔者在该文还提出:对于尚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学来说,在理论上处理好下述三个关系是至为重要的。这就是:第一,处理好社会学与转型社会的关系;第二,处理好社会学内部一些重要的理论关系;第三,处理好社会学界内部不同学派、不同主张、不同观点之间的关系。20 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学成熟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由笔者主编的《中国社会学 30 年(1978-20xx)》,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各章对社会学不同领域所取得进展的梳理,有说服力地表明了这一点。这篇总论主要围绕几个有关中国社会学进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梳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学在 30 年中成熟到什么程度,它与前 10 年相比提高了多少,从而表明它确实日趋成熟了。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 自中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以来,长期困扰中国社会学的众多问题中,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母题,它涉及到一系列子“”题:社会学是否是中性的或 价值中立 的学科?社会学是否与政治和意识形态无关的纯科学?社会学是否只有科学性没有人文性?等等。在这些问题上,把不完全正确甚至错误的“”东西,当作不言而喻正确的东西,来加以接受,并作为用来评论他人的观点是否 科学 的标准,是中国社会学界曾经出现过的不成熟性的表现,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大大改观了。 1、社会学与价值性 “”“”价值中立 和 价值中立社会学 的衰落,除了它们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解释力越来越弱,还与 1960 年代以来社会学思潮的变化有关,这就是实证主义思潮的魅力不再,人文“”“ ”主义思潮的逐步增强,因此,作为实证主义思潮产物的 价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