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2018 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住院患者。一、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后循环缺血(ICD 编码:G45.0)(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2010 年颁布的《22 个专业 9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006 年版)、《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8 年出版)。2.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 个专业 9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2010 版)。眩晕(后循环缺血)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后循环缺血)。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2 天(五) 进入临床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观察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心功能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颈椎 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前庭功能检查、头颅 CT、MRI(+DWI)或 CTA、DSA 检查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2) 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3)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4) 阴虚阳亢证:镇肝熄风,滋阴潜阳。(5) 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其他中医特色疗法(1) 专方专药(2) 药物外治(3) 针刺疗法4.西药治疗5. 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或显效或有效。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