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濡润的金溪古村落群浒湾书铺街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金溪因历史上出产金银、有色泽如金的小溪流经而得名,南唐时设金溪场,北宋淳化五年(公元 994 年)建县,远在唐朝就是江南的冶银重镇;两宋时期是江西陶瓷业重要产地,“先有小陂窑,后有景德镇”。建县千年来,金溪人杰地灵,书香袅袅,共出过 2 名状元、3 名榜眼、242名进士,与程朱理学并重的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元代领修宋辽金三史的危素、明代“医林状元”龚延贤和官至礼部户部尚书的蔡国用、清代著名学者蔡上翔和周工亮生长在这里,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王安石是金溪的外甥和女婿,另一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母家也在金溪……厚重的人文历史是催生明清时期金溪雕版印刷空前繁荣的重要原因,号称“籍著中华”300 余年。除书铺街外,浒湾古镇的古码头、观音阁、深宅大院等明清古建筑仍保存完好。近年来,当地政府采纳“修旧如旧”方式,斥资 1000 万元修缮了书铺街内 21 个重点建筑。竹桥村风水气韵布局独妙竹桥村是开金溪本土人卖书之风的古村,穿过阡陌纵横的良田,一溪如带,绕着村前金溪至东乡县的宽阔青石板古道,绵延向远方。从巨大老樟树下的锡福庙沿古道走到村子的总门楼,曲折的青石巷道连接着波光粼粼的池塘,青灰高墙、黛瓦覆顶的老屋群的背景是山峦叠嶂,竹树掩映。村小学围墙一蓬雪白的晚香玉开得喧闹。我们在旁边的慎川公祠卸下行李,想找地方休憩一下,受到了屋主余义太大叔的热情接待。这个由唐代吏部尚书余褐的后裔开创的村落,元末明初建村时,曾专请南宋名冠江西的著名风水师廖禹的后人勘察规划,到明宣德年间建设得初具规模。总门楼总束全村之气韵,面对阡陌稻田和起伏案山,门前三口不同形状的多边形古井排列成“品”字形,寓意为人、为学、为商都要讲求品德;户从二百、人丁八百的村中,还有上、中、下三个门楼连通,每个门楼都面临水塘,通路从两侧而出,体现了防火防盗的设计匠心,其中形似官帽的中门楼前后宽阔的空场上,用青石板铺就了“本”字和“人”字,寓意以人为本,做人不忘根本;全村房舍为清一色的青灰板石墙基,乌瓦覆顶,一条贯穿东西的直街与十来条南北或东西向小巷交接,清渠与石板巷道并行,自北向南流入村中的七方水塘中;大小不一的七方水塘全以石块围砌,中间最大的为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登高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张开的巨扇。现村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民居有 7 幢、明代祠堂 1 幢以及 101 幢清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