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方式创新摘要: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要仔细讨论大学生的特点,从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内容、形式等方面入手,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完满进展。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校園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校园文化活动的客体、环境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何创新途径,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是需要去思考和探究的。1.讨论背景1.1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客观环境已发生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iPad 等移动终端在学生群体中的推广以及 4G、无线网络的持续进展,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4 年 3 月发布的《第 41 次中国互联网络进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7.72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7.53 亿,占比由 2024 年的 95.1%提升至 97.5%;学生依旧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 25.4%,20-29 岁年龄段网民的占比为 30%①。网络的进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讯和资源,网络社交、在线教育、信息分享、移动支付等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加。1.2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客体已发生变化。2.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 对活动对象的需求讨论较少。校园文化活动要实现教育目标,首要的在于吸引学生的参加。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活动的开展鲜少结合当代青年的身心特点,考虑学生的需求,有“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出于应付上级主管部门而开展的活动,需要进行人数摊派等。2.2 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各地方高校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开展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学风及寝室文化建设、专业进展等,名目繁多,特别是各层级的活动容易出现内容、形式的重叠,或过于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一些所谓的“品牌活动”或专业性很强,学生的参加度较弱,无法使学生获得成长。2.3 无法与教学形成有效合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但当前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娱乐性过强,与教学的衔接不够。任课老师对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参加度较弱、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