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女孩子不要男人送书,只借书——一借一还,两次接触机会。——《围城》里,钱钟书先生如是说。我初读时便好奇:他老人家,哪来的这个经验?应付读书人,另有一个办法:比如女孩子问男生借了书,还回去时,假如就此还了,也就完了,没了后续;假如女孩子还书时顺口问:“哎,这书好看,就是我哪里哪里没读懂,就是这里这里……”开始谈论细节了,女孩子不用多话,只用仰慕的眼神看男生,自能鼓舞他高谈阔论下去……——哪位会问我:你怎么知道的?答:我亲眼见我一个好朋友这么中招的。我和另一个朋友还好心提醒他,“哎,我们跟某老师约了要去吃饭”,一边站起身来,身在局中的朋友犹且不觉,道:“我一会儿过来!”好嘛,我俩只好耸耸肩,走了。一借一还,或者聊起来。如此,读书能读出人的关系来,就是如此。在互联网还不发达、大家还常常见面的时代,尤其如此。我小时候,小学三年级之前吧,平日里与朋友玩,没怎么见过钱;小孩子之间,以物换物,以书换书。谈不到价格对等,只是,比如一本《七龙珠》换一本《圣斗士》,一本《三国演义》连环画换一本《水浒传》连环画。有些做法,很合乎经济学,比如我曾用几本薄薄的《智取威虎山》连环画,换过一整本《三国演义》——无他,那时我们都只有八岁,跟我换书的同学还不太认字,这种“字书”对他而言使用价值不大,还不如跟我换了连环画,物尽其用呢。换到后来,很容易错杂起来。一本书可能经了五六道手,原主哪天想起来去讨要时,就得挨家挨户地问。最后终于找到时,身后已经跟了一串交易参加人,仿佛蜈蚣;大家纷纷说:“你是用 A 书换了我的 B 书,先换回来。”“这本 C 书是我的!”“别急啊,我先跟 D 书的主人换回来!”……而换回来的书,也常不是原来的样子。小孩子们手欠,保不齐就把杨六郎画成了杨令公,葫芦娃画成了沙和尚。2024 年我家搬家时,储藏室搜了一堆书出来:是我小学毕业后就没再读过的连环画。重新看,有些明显不是我的,大概是某位同学忘了换回去;一本《明英烈》封底,用钢笔歪歪斜斜写着这几个名字:“朱元璋、胡大海、常遇春、徐达”……他一定是很喜爱明朝开国故事吧。我想。上海漕溪路枢纽站旁,有个地方,论斤卖书,自然都是些《男性泌尿卫生护理》《我的美丽小姨子》之类。我某次路过,瞥到门口有本书画风不同,过去蹲下看:莎翁四悲剧集的英文原版。翻开扉页,道:“吴XX199X 年购于 XX 书店。”下面一行小字:“搬家被迫丢弃,望买者珍重。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