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不同时期下的印度是怎样的史前印度公元前 600 年以前,史前印度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印度河文化和恒河文化时代。印度的旧石器时代从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起,分早、中、晚3 期。这一时代居民的生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可能已开始驯养家畜,种植大麦。印度新石器时代约为公元前第 6 千纪至前第 4 千纪。这一时期的工具有石叶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其中以石叶石器为主。另外,约在公元前第 5 千纪中期开始出现陶器。器形多为盆、碗和罐。外表有简单的彩色图纹。新石器时期的居民从事畜牧、农业和狩猎,饲养牛、绵羊、山羊,种植大麦、小麦和枣树。介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哈拉帕文化时代之间有一个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第 4 千纪中叶至前第 3 千纪中叶。主要分布于恒河和贾穆纳河之间地区、旁遮普、拉贾斯坦北部和古吉拉特。工具以石叶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为主。但红铜器常常出现,器形有斧、凿、锤、匕首、镯环、别针、铜条等,只是数量不多。陶器以轮制为主,有双色和多色彩陶。金石并用时期的经济以畜牧和农业为根底,饲养牛、绵羊、山羊,种植大麦、小麦、豆类、葡萄。史前期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亦称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 2350~前 1750 年间。成熟于公元前 2200~前 2000 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 1750 年左右。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见印度河流域文明)恒河文化兴盛于公元前 1800~前 600 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 1800~前1000 年;后期约在公元前 1000~前 600 年(见吠陀经)。前吠陀时期主要地区在旁遮普、北方邦西部边缘;后吠陀时期主要地区在恒河上游平原、北方邦西部、拉贾斯坦。前期经济以畜牧为主,无贸易,无城市;后期以农业为主,畜牧为次,铁器已普遍使用。前期经典常常提到部落,从未提到部落地区,王位似已世袭,但无专制权;后期出现区域王国迹象。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属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 4个瓦尔纳的社会。4 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贡奉属于自愿性质。前期宗教为自然力的人格化,祭祀尚无礼仪程式;后期宗教中梵天为最高神□,动物神居重要地位,在祭祀中大量杀牲,婆罗门制造祭祀程式。古代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