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学东渐看天津近代教育演变[摘要]首先简要介绍西学东渐出现之前天津的教育状况,然后重点介绍西学东渐出现之后,在其影响下天津教育的开展与变化,在这里又针对西学东渐的四个时期—明末清初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时期、国民革命时期,逐一地详细描述了每个时期“西学”影响下的天津近代教育开展。[关键词]西学东渐;天津;教育天津虽然 1406 年建卫,但其教育开展从 1436 年开始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在这六百年左右的时间内天津的学校教育经历了剧变。从建立之初的完全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落后教育逐步演变为在西学东渐影响下,以综合教授各种学科,增强学生自身能力为主的近代兴旺教育。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1]。本文主要分析西学东渐给天津近代教育带来的影响。一、西学东渐前的天津教育西学东渐前的天津教育相比较于近代的天津教育又被称之为古代天津教育。天津古代教育形式多样,既有儒学〔包括卫学、州学、府学、县学〕、社学,又有经管、义塾,还有各种书院。天津的古代教育有着一定的成就,五代时期天津的私学教育很有特点。元朝时期的天津出现了县学和州学等一些教育机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天津教育出现在明朝,此后不断出现和兴起的官学、私学、私塾以及各种书院逐渐构成了天津的封建教育体系。在私学教育方面的成就以蓟州窦燕山的事迹为代表,并被编入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天津出现李光先、李光庭兄弟五子登科,周家一门三进士,励杜纳一家四世累代甲科的科场佳话。天津的书院教育在明清时期很有成效,据统计,清代时期天津共有书院 15座,其中官办 9 座,民办 5 座,不详 1 座。我国古代封建教育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及成就就是科举制度。作为其中一个组成局部的天津教育在那个时期也必定是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学生学习的都是些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内容,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科举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当时天津的教育以及文化开展和社会建设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为其效劳的传统封建教育也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在清朝中晚期,以科举制度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