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走向中心黄埔军校建校 90 周年纪念2024 年正值黄埔军校建校 90 周年。黄埔,是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共同的历史记忆。日前,第一届“穗台黄埔论坛”于广州进行,海内外多位嘉宾畅所欲言,追忆黄埔往事,共话黄埔精神。本刊在此选载局部发言内容。阅读黄埔,也是阅读近现代中国。——编者按在 20 世纪中国,有两所学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所是众所周知的北京大学,没有北大就没有“五四”的新启蒙,20 世纪中国文化的历史就要改写;另外一所却往往被人无视,那就是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在 20 世纪上半叶对中国的政治、军事产生了巨大影响。活泼在 20 世纪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的重要将军们,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很多都是黄埔军校出身。虽然他们曾两次在战场上厮杀,似乎是面对面的敌人,但他们却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分享在黄埔所得到的共同教育,这使得国共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合作,未来还有第三次合作的可能。当我们讨论 20 世纪的中国时,不要忘记这所与北大一样重要的学校。关于黄埔军校,已有不少的讨论成果,我想着重从分子的角度来看黄埔的学生们。北大是一所大知识分子云集的学校,而黄埔可以说是以小知识分子为主体,更确切地说,是以学生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学校。黄埔的历史和活力都与学生知识分子的性质有关。1925 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事实上也是一场以学生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革命。三个历史背景要了解黄埔军校的产生,首先要了解三个历史背景。1905 年的科举制度废除。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说,1905 年科举制度的废除,重要性完全不亚于辛亥革命。读书人原本與国家制度密切相关,晚清时期的很多读书人,即使从事其他职业也依旧继续考科举,甚至同盟会里的一些年轻成员,一边搞革命也一边考科举。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的开展有了多元的可能,读书人开始分化了:其出路不仅是读书做官,还可以从事不同职业,其中很重要的是参军。宋代以后,中国军人的地位一直不及文人,所以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军人的地位一直受皇权压抑,军人战功再显赫,也不及文人在皇帝面前吟一首诗。这个状况到晚清后开始出现变化。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而崛起的湘军、淮军的出现,意味着军人的地位开始上升。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加深,在“军事救国”的号召下,大批读书人到日本、国内的军事学堂求学,军人成为非常热门的职业。民国以后,新式学校替代了旧科举。新学校培育出大量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比以前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