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引进“中间人物的教学思考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历史人物,中间人物,辛亥革命徐宝山,字怀礼,外号老虎,生于 1866 年,死于 1913 年,来自于社会底层,长期混迹于镇江、扬州一带,社会角色复杂,属于典型的“中间”人物。笔者梳理徐宝山起承转结的人生历程,发现他与晚清民初政局关系密切,是讲授《辛亥革命》一课非常合用的教学资源,下文结合相关教学设计,谈谈引进徐宝山这一“中间人物”时怎样顺势开展价值观教育。〔一〕“混混”发迹:透视清末政治腐败的一面镜子老师简要介绍徐宝山成长和发迹过程,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老师在故事化概述徐宝山发迹历程时,应防止过度赞扬、欣赏的语气。切不可为了提高学生的所谓兴趣,或者为了显示自己年轻而富有才华,哗众取宠,过度渲染徐宝山的个人能力和所谓“成就”。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感性地了解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而不只是掌握关于阶级结构、经济根底、上层建筑之类的干瘪观点。在此根底上老师必须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化,顺势开展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展示三那么材料:材料 1:凶年饥岁,下民無畏死之心;饱食暖衣,君子有怀刑之惧。①材料 2:中国社会史讨论专家蔡少卿教授认为,青年人最易叛逆,25至 35 岁是土匪年龄分布的顶峰时期。②材料 3: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当农民社会感到需要一个斗士和保护者时,他们就会制造他和呼唤他出场。”③问题:〔1〕清末时底层群众为什么会纷纷走上匪途,或进入帮会组织?〔2〕这种状况对日后辛亥革命的开展会起到什么作用?〔3〕结合霍布斯鲍姆的观点,说明徐宝山能够发迹的原因。清末之时,国事蜩螳,列强侵逼,小农经济纷纷破产,盐政和漕运也日渐败坏,农民、手工业者、盐丁、搬运工等,都纷纷地从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被抛弃出来,他们呼告无门,走投无路,有些人投奔土匪和帮会组织。徐宝山就是一面镜子,通过他可以透视晚清社会,可以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大背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民生问题极其严重。那些无以安身的底层群众和帮会势力必将成为反清革命的重要力量,至少是临时参加者。因为草莽出身和暴富色彩,还因为与其年龄相近,学生刚接触徐宝山这类“中间”人物时,很容易偏离预设的教学轨道,产生错误的偶像崇拜。此时,老师应分别评价徐宝山身上“侠”与“匪”两种属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发育成长的时期,也是心理向外开展最具雄心的时期。徐宝山在某些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