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写照深醇清举在当今海上画坛,始终坚持以传统写意画精神为指导,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且卓有成就的人物画家并不多。在浮躁又功利的今日,各种“观念艺术”层出不穷,中国画创作面临新的思考,重视深化生活体验显得“落伍”,走向了精神的荒芜与形式的玩弄。于是使人想起徐悲鸿、蒋兆和等先生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在今日看来仍不失为一种历史的合理性,虽然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取代中国人物画的传统表现方法的做法也不无偏失,但不可否认对当时社会具有实际的价值,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正是这一具体体现的典范。连环画坛世推崇汪观清先生的绘画道路有所不同,他出生在徽州,从小受到徽州新安文化的影响。6 岁从兄长学画,9 岁随父到上海,2 年后兄长夭折,自学绘画,20 岁师从陈盛铎教授,跨入美术创作生涯,1952 年任十一联合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出版第一本连环画《爱情》,1956 年调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连环画专职画家,与顾炳鑫、程十发、贺友直、刘旦宅等为同事。在三十多年创作实践中,勤于学习探究,以乡贤绘画大师渐江、黄宾虹激励自己,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自觉地走了一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国画创新“孺子牛”耕莘堂主汪观清,对牛情有独钟,缘于“文革”造就。当时他被关入“牛棚”,自己成了“牛”,常与牛相伴,见牛终日碌碌牛眼惶惶,汪观清与牛对视,心中油然而生认同感。历史上有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被世人知晓,汪观清是否也有意为之呢?70 年代初,汪观清一方面与同在“牛棚”的画友沟通学习,另一方面尝试着对牛的刻画表现,为自己的中国画创新走出一条新路。他在安徽练江牧场养牛两年,对水牛、黄牛、乳牛的生活习性作了进一步的琢磨,对牛的各种喜、怒、哀、乐神态的了解,达到了“庖丁解牛”地步,汪先生画稿盈尺,厚积薄发,一发不可收。事实上,此时汪观清创作水墨牛画与他创作的水墨人物、山水画是同步进行的,那一时期的国画作品《陶行知像》、《玄奘三藏法师西行图》、《晴岚乡雪》、《枫桥夜泊》等代表作,分别参加全国美展,只是水墨牛画比之水墨人物与山水,更具有自家的鲜亮特色,别饶情趣而受到追捧。汪观清于 1985 年在深圳举办了“牛”主题画展,受到世人瞩目,2000 年在上海图书馆的展出引起轰动,他的《百牛图》画了 99 条神态各异、气韵生动的壮牛,显示了汪先生独到的艺术匠心,他把山水皴法融入其中,具有雄强的力度。一幅傲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