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部门利益冲突的动因分析摘要: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教育政策制定是党和政府的决策系统对已经面临的教育政策问题实行行动的过程。一项政策的制定,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在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参加制定政策的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不同层面,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教育部门与资源配置部门、竞合或利益相关部门之间之所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都有其内在的需要或者说是行为动因,而这些动因不外乎各个部门自身对权力、利益、政绩和价值的追求。关键词:公共政策;部门利益;冲突;博弈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在特定的政治环境、政治格局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各级行政部门起关键性作用的特点,是由我国特有的政治环境和政治体制决定的。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中享有高度的政策制定权。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实际上,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各种利益主体把自己的利益诉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相互博弈,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再调整。资源依赖理论认为,资源在组织成员间进行分配时会产生各种依赖关系。那些占据关键性资源的组织在依赖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获得更大的权力。政策网络理论认为,行动者在政策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会影响其表达利益和猎取资源的机会,并将决定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力。无疑,居于政策网络核心地位的行动者,将拥有相对多的利益表达与猎取资源的机会。这些行动者也将对政策结果有更大的的影响力。教育的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具体化,是党和国家的决策系统对已面临的教育政策问题实行行动的过程。在制定过程中,这些党和政府部门以及部门内的各个层面因不同的利益而相互博弈,共同作用于教育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这里以一项地方政府的教育进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为例来加以说明。一个地方的教育进展规划的制定,涉及党和政府机关的多个部门。我们可以根据各个部门对制定过程影响程度的不同来确定这些部门的地位:(1)教育部门是作为政策制定最核心主体和资源受益者的身份来参加的。(2)发改委、财政、人力资源、国土、建设等部门掌握政策资源,对教育事业进展具有较大控制,是作为资源配置部门参加的,在政策网络中居于内核地位。(3)文化、科技、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所担负职责与教育有交叉合作关系,或者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