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冯友兰抗战时期思想贡献

冯友兰抗战时期思想贡献_第1页
冯友兰抗战时期思想贡献_第2页
冯友兰抗战时期思想贡献_第3页
冯友兰抗战时期思想贡献抗战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别的一个时期,战前许多问题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或获得解决,或获得新的认识,有了解决的可能。而战前备受诟病的所谓“新儒家”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因抗战而获得了思想的“新开展”,实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儒家义理经过战争检验,获得了“革命性”更新,儒家学术以全新姿态重新归来。【发愤忧时之作】从学术史的观点看,八年抗战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失,但中国的学术思想却没有因为战争而退步,反而因战争的强烈刺激,获得了外部动力,取得空前开展。那时,中国人为了民族独立、国家重建,社会进步,坚守岗位,埋头苦干。无论生活环境困苦到何种境地,知识人都能结合抗战时期社会变迁,通过对伟大时代的真切体验,制造出非凡业绩。中国哲人在烽火连天、四郊多垒之际谈思想,谈学问,有着久远传统,甚至于可以说是中国哲人的本色、风度。王阳明在“讨贼剿匪”的时候并没有停止他的讲学、思考。相反,“讨贼剿匪”的人生体验让他对思想有了不一样的感悟,讲得越来越起劲。湘军将领罗泽南、曾国藩,都不是职业思想家,但他们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也从思想层面思考过一些重大问题,并给儒家义理增加了假设干新的因素:“矫矫学徒,相从征讨;朝出鏖兵,暮归讲道。洛闽之术,近世所捐;姚江事业,或迈前贤。”此种亦战亦学的情形,大致反映了中国哲人的精神生活,他们并不会因为战争放弃思想,放弃讲学。战争不仅不影响思想家的思索,反而因为并不常遇的外在环境,促进了思想家的思索。八年抗战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灾难,但对于思想家、哲学家那么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促进了他们的思想制造。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之谓也。国家灾难,成就了诗人,也促进了思想家的思考。1938 年初,长沙临时联合大学因战争迫近,继续西迁。3 月 2 日,冯友兰、朱自清、陈岱孙等几位清华教授经广西凭祥出境赴河内,然后转道赴昆明。当他们乘坐的汽车经过凭祥县的一个小拱门时,司机通知各位教授注意平安,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教授们都照司机的叮嘱办了,惟哲学家冯友兰不以为意。他在想的问题是:“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别意义是什么。”还没有考虑清楚,冯友兰的左上臂骨折,忍痛赶到河内,在法国人的医院里治疗休养了一个月。思想家爱思索,无处不可,无时不可。战争没有让哲人停止思索,反而促进、...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