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摄影选修课美育功能的实现策略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摄影专业课程,同时,很多高校也开设了面对非摄影专业学生的公共摄影课。如此一来,高校摄影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虽然高校摄影教学在普及摄影艺术、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偏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开掘摄影课的美育潜力,使之真正成为高校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牢固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进行摄影课教学时,老师必须克服传统的“重科技、轻艺术”以及“重技能、轻审美”的错误理念,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公共摄影课的教学目的并非培育专业的摄影技师,而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性情、塑造健全人格。另一方面,在当今电子科技高度兴旺的时代,摄影设备和影像洗印配套设备实现高度智能化,摄影技巧逐渐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者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往往决定着摄影作品艺术水准的上下。也就是说,在摄影硬件日趋同化的背景下,假如想要拍摄出比他人更好的摄影作品,关键是要具备过人的审美素养。在摄影教学中,老师应将摄影教学的所有环节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属性和内涵来着手。首先,老师要将摄影技巧与摄影艺术造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让学生掌握摄影的艺术语言并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对摄影中线条、形体、结构、光影、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直接感知,让学生体味摄影艺术表现生活、塑造视觉艺术形象的特点与微妙,区分摄影与绘画等其他造型艺术的异同之处。如此,帮助学生开启进入摄影艺术审美宫殿的大门。老师通过让学生分析和鉴赏摄影作品,鼓舞学生突破摄影艺术形式技巧的束缚,从整体上把握那些灵动的艺术形象,感受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领悟艺术形式、艺术符号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二、注重培育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三、努力培育学生的视觉感受力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以往的高校摄影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的渗透和操作技术上的熟练把握,却无视了对学生视觉感受力的培育与熏陶。摄影对象千变万化、稍纵即逝,假如摄影者没有敏锐、准确、完整的视觉感知能力,自然难以拍摄或者创作出高质量的摄影作品。由于较强的视觉感受力是我们开展摄影欣赏或者其他审美的关键先决条件,所以,在高校摄影中老师对学生的视觉感受力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培育与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