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 一带一路 进展繁荣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国贸易合作密切,海上运输日益繁忙。随之衍生出对海员全面进展的新要求。传统的航海教育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和单一的实训已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海员作为民间的航海外交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历,更需要担当起时代使命的责任,弘扬中国文化自信。由此,本文通过对航海教育现存问题以及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分析与总结,创新性地提出“了航海类素养培育教育的 2+1”模式。“关键词: 2+1” 教育模式 航海教育 政治意识1.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和 一带一路 倡议的进展,国际航运在世界贸易中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海员作为航运业的主力军更是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育理念陈旧、培育模式僵化、培育效益不高,导致航海类专业学生对专业行业缺乏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由此引发人们对航海航运人才的培育思考与讨论。目前国内外航海教育以一贯式、分段式和驾机合一为主流的海员培育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2+1”“航海教育模式。利用 互联网+”线上线下多种教育手段,立足于航海类高校基础知识教学,拓展普及航海海洋知识、提高航海专业素养,培育政治意识。深化贯彻落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2.航海教育模式现存不足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航海教育模式应与国家航运进展需求相适应。一名高素养的航海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更需要心怀海洋意识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由此,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练就精湛的驾驶技术和先进的航海理念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航海教育模式存在以下不足:2.1 海洋意识薄弱许多航海类院校海洋意识教育包括海洋权益意识、海洋安全意识、海洋开发意识、海洋保护意识、海洋教育意识、海洋参加意识等教育。航海类院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源对海洋的认知比其他欠发达地区的生源较广,但整体对海洋的认知仍处于偏低水平。且由于我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致使国人的职业导向以陆上工作为主,对海洋丰富的资源缺少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大学生中从事海上工作的潜在基数小,导致我国海洋事业进展后备力量不足。2.2 持证海员上船意愿低2024 年,全国航海类专业共招生 16998 人,人数同比增长 31.3%,同比 2024 年增长13.2%。2024 年中国持有国际航行海船适任证书的年龄分布在 20-30 周岁的三副海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