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梦大敦煌于我而言,敦煌,是个不需要理由来说服自己去的地方。好比梦想,从来不需要理由。没来这里之前,我一直在想象。想象着王道士发现却没能完好保护的藏经洞;想象着曼舒广袖的飞天在飘带与衣裙中凌空上演的爱情传说;想象着狂沙中的孤烟落日以及风中飘零的驼铃声;想象着散落在拈花微笑的大佛肩头纷飞的凌乱花瓣。敦煌,这个有着厚重文化气息的地方,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一头扎进历史的漫漫黄沙,另一头伸入每个人的梦想。关河冷落,大漠孤烟,千百年来,穿过历史的走廊,敦煌在肆虐的狂沙中站出了自己独有的姿态,坚强,奇妙,不妩媚奔放,却吸引着无数人想要靠近。走近它,依稀能听见辉煌与失落交织的文化音符,窥视到历史与现实叠加的璀璨星空;循着它,我们便走进了一方灵魂与美学集结的心灵圣地,一处厚重与灵动交融的艺术殿堂,一个欲望与信仰辉映的精神家园,一场醉了千年也不愿醒来的大梦。有人說,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精神坐标,一处文化高地。因为铭刻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记忆,敦煌几乎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背起的行囊,装载着太多的问题,千里迢迢,来敦煌寻找着答案。45000 平方米的壁画,2000 多尊雕像,单单是这些数字,就会在心中留下一个谜,迷惑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历史长流中,会留下一个怎样的敦煌。梦之绚烂敦煌的刻石文化历史悠久,成果辉煌。自乐尊和尚云游到敦煌,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光宝地,并于前秦建元二年在鸣沙山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佛窟之后,敦煌的刻石文化从此绵延不绝、常盛不衰。大到莫高窟的开凿,小到每块石碑的雕琢,无不体现出敦煌刻石文化的灿烂辉煌和艺术魅力。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又名“千佛洞”,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上下共 5 层,最高处达 50 米。现存洞窟 492 个,壁画 45000 余平方米,彩塑 2415 身,飞天塑像 4000 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1900 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 4世纪到 14 世纪的历代文物 5 万余件,这是 20 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此后又由此进展出著名的敦煌学。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讨论,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