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之魂沧州历来是一块文脉之地,历史上的沧州孕育过无数文学及艺术大家。从毛诗的开创与传播者毛亨、毛苌,到隋朝著名画家展子虔,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刘长卿,元杂剧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再到清朝《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等,他们的艺术成就历经千年依旧名耀星空。而唯独印学艺术在沧州却是一片空白。七十年代后,一名叫韩焕峰的传奇人物,励志弥坚,披荆斩棘,筚路褴褛,翻开了沧州篆刻艺术的大门。他不仅让这门国粹艺术走出历史的尘埃,并且让她在这块土地上弘扬开展、生根开花;他不仅推动了沧州文化事业的开展,同时为中国的篆刻艺术走向世界做出了非凡的奉献。上帝垂怜开窗授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世界上,从没有哪个孩子因为贫穷而拒绝出生。渤海湾是鱼虾丰富的渤海湾,而环绕它的那片土地却是一片贫瘠又多灾多难土地。新中国成立前后,经历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中苏关系动乱等一系列的事件,导致国家积贫,民生凋敝,生活在这块空旷贫窭盐碱地上的人们更是艰难竭蹶。而这块穷困的土地却熔炼了洼民们抗击风霜又坚韧不拔的性情,并且靠着它特有的“粮食”——碱蓬以及芦苇,养活着这里的一代代子民。1948 年春,一個冷风瑟瑟的夜里,渤海湾内黄骅县一个叫周青庄的村庄,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就是韩焕峰。多一个人口就多一份口粮,因此父母的脸上并没有太多的喜悦。母亲看着这个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瘦弱的骨肉,微弱地叹了口气:“生在咱家,都是苦命的孩子啊!”家里的生活条件虽然穷困,但只要有父母在,孩子总会无忧无虑。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孩子,反而给了他最艰难的考验。韩焕峰 13 岁这一年是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年,他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5 月,爷爷去世;9月,父亲、母亲相继病逝;12 月,韩焕峰的最后一位亲人——奶奶也撒手人寰,他和 8 岁的弟弟一夜之间变为孤儿。寒冬腊月,随着给奶奶送葬的人群离去,韩焕峰望着那个空荡荡、冰冷冷的家,茫然惊恐,不知所措。他搂住一无所知的弟弟,呜呜长哭。他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走下去,他还意识不到一段真正孤苦岁月的开始。13 岁还是个不谙世事、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而韩焕峰却已无亲人可依。命运给韩焕峰带来磨难的同时,也造就了他坚韧不屈和吃苦耐劳的性情。他就像洼里生命力极强的芦苇,以羸弱的身躯抵御着寒风,过早地挑起了人生的重担。他好似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