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言表达的四种误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语言的表达是一个常常被无视的问题。在多年历史教学的根底上,笔者总结了日常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四种语言表达误区,供宽阔同仁参考。一、语言表达不科学,无历史感历史既是中学教学的一门课程,也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局部。因而,历史学科对于语言文字表达的科学性也有很高的要求,如必须符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性和认识规律,解答历史问题时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略显缺乏。如在批改历史作业或试卷时,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庸俗苍白的语言:“袁世凯是一个大坏蛋、大汉奸,他做了许许多多坑害人民和国家的事情,我们必须坚决推翻他”、“旧中国老百姓受资本主义欺压,吃不饱、穿不暖,被折磨得都不想活了”、“老百姓打心眼里喜爱中国共产党”等,这样的语言让人看后啼笑皆非。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掌握的历史词汇太少了!和儿时的他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此相似,这不能不说是历史老师根底教育的失败。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片面宣传“只要表达的意思对就可以”,而无视了语言的历史性与科学性。二是口语化教学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对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谙习口语,冷淡了历史语言的科学性。三是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注意历史词语的积累,词汇贫乏,表达时自然就会有捉襟见肘之感。二、语言表达不完整,语句不顺畅在解答历史主观问题时,语言应符合常规表达的根本要求:语句通顺连贯,用词恰当合理,意思表达明确完整。但平常做题时,不少师生无视了历史语言的根本要求。笔者曾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结合史实,简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有学生这样答复:①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开始沦为;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③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假如从答案涉及的内容角度分析,上述答复根本正确。但假如站在历史语言学科或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考虑,这种答复那么存在着严重的语病,语句丝毫不通顺,主谓缺项,句子成分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明确,这样的答案得分肯定要大打折扣。此种现象在历史问题的论述中屡见不鲜,具体地说,产生原因的主要有:一是局部老师在分析问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