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喝酒礼仪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欢乐;最后仰杯而尽。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而宾主之间,那么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尊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假如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左传记载晋灵公赐赵盾饮酒,埋伏甲兵要攻杀赵盾,赵盾的贴身侍卫提弥明觉察阴谋,急忙登阶入堂,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于是扶出赵盾逃难。可见三爵是礼,过了三爵,就可以不受礼节约制而纵饮为欢了。所以曹植诗《箜篌引》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仪礼中的饮酒,最后也有无算爵,意思是说,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必计较杯数了。也因此论语说孔子的饮酒观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不酒后失态惹是非,酒爱怎么喝都可以。由以上可见,酒简直成了礼的附庸,虽然也有无算爵的豪纵和孔子唯酒无量的达人之观,但毕竟多半是儒者的自我设限。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就拿歌舞助兴来说,仪礼中,乡饮、乡射、大射、燕礼四篇,都有工歌、笙奏、间歌、合乐、无算乐等节目。也就是说,在礼仪进行饮酒之际,有乐工唱歌、演奏笙曲、唱歌笙曲间隔上场和交响乐大合奏等的演出。无算乐是对无算爵说的,即纵饮为欢之时,音乐也随着尽情地演奏。而宾主筵席,酒酣耳热了,也要继之以舞蹈。且举史记两件事来看看。《项羽本纪》记载鸿门之宴,范增要项庄入内敬酒,然后剑舞,趁机杀刘邦于座中。项庄对项羽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这时和刘邦约为婚姻的项伯,看情形不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