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吐蕃时期的利玛造像

吐蕃时期的利玛造像_第1页
1/4
吐蕃时期的利玛造像_第2页
2/4
吐蕃时期的利玛造像_第3页
3/4
吐蕃时期的利玛造像近些年来,因工作需要及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得到了难能可贵的机会去实地考察西藏各地区各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艺术遗存,并展开了调查讨论。我看到了西藏各地风格迥异、结构特别的古建筑,以及宝贵罕见的佛像、壁画、唐卡等,藏族先民开拓创新的智慧和优异的艺术成就,令我赞叹。众所周知,佛教每传播到一处,都会与当地文化进行充分的交融。公元 7 世纪开始,吐蕃三代法王对佛教文化与西藏本土文化的交融做了大胆的努力。在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上,依稀能看到一些清楚的印记。这些造像基本都模仿藏区人物的原貌,从他们宽大饱满的面庞、狭长的双眼以及发瓣、佩饰和衣着的纹饰上,都能看到浓郁的藏民族原土风格。这使得文化形态上相对独立封闭的高原民众,面对佛像能够真实感觉到教法的亲切。这些造像多用黄利玛、紫金利玛铸成,偶有涂金,铜胎非常厚重,几乎不留装藏空间,此时装藏概念可能还没成熟。受尼泊尔艺术家的影响,在佛教造像的人物表现上与早期的尼泊尔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面部略长,双颊丰盈。唇形似花瓣,颇有唐人审美之风。肌肤柔嫩,手足柔软,衣袍褶皱不多,尊贵飘逸,人物塑造上追求自然生动的和谐美感。可以这样说,唐代的丰腴特质与西藏本土的样貌互相融合,也使此时的人物体态更趋于雄浑伟岸。从现存的一些可以确定为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石雕、壁画、唐卡等,特别是根据布达拉宫利玛拉康(即合金佛像殿)以及殊胜三界殿堂中珍藏的佛造像可知,吐蕃赞普时期以来,藏地佛像制作除了受印度、中原、尼泊尔、克什米尔、于阗等地制作工艺的影响,吐蕃本土进展起来的画像及塑像制作工艺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仅如此,这些制作传统还体现了吐蕃的艺术特征,民族特点和审美情趣。其制作工艺的本土特色十分突出。合金铜度母像公元 7~8 世纪制作于吐蕃中部雅砻地区,是用红铜为主的多种金属一次性整体铸造而成的。该铜像是西藏山南某寺珍藏的佛像之一,据寺志记载,为伏藏师贾香仲掘藏而得。与公元 11 世纪以后流行的度母造像有所不同,雅砻时期制造的这尊佛像,不戴五佛冠,只戴串珠式的头饰,面部和颈部反复涂绘的冷金影响了造像的脸部结构。造像单面双臂,呈半跏趺坐,右手施依印,左手微微抬起,手执一枝含苞未放的莲花。圆圆的脸上涂抹了金汁,蓝色的头发扎成发辫搭在右肩,上半身双乳裸露,腰部缠绕着饰有图案的衣服,双耳戴着极大的圆形耳珰,颈部挂着一串项饰,每一粒饰珠的正面都清楚可见。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吐蕃时期的利玛造像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