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与本土观念海岛少年的奇遇年少时的学画,对周少灵而言,既是一段充满感恩的历程,也是一个边地少年的奇遇。起先,他对“文革”期间出版的连环画很感兴趣,便不断地照着《敌后特工队》、《黎家来了金凤凰》、《洪秀全》、《三国演义》等连环画来描摹,当时出于纯粹内心的爱好,便开始了个人绘画的历程。但这种模仿的过程,他很快就感觉到了问题,并想极力突破,他隐隐约约觉得,要想在绘画上更进一步,单纯靠对连环画的模仿,是难以向前的。让他想到了找绘画老师进行专业的学习,却发现周围没有这样的人。而正在他迷茫失落的时候,来自广州的一批知青到达海南岛,其中有一名广州美院的油画专业老师,由于成绩优异,刚毕业不久就被下放到海南行政区的一个县级文化馆工作。周少灵在一次玩耍中结识了这位美术老师,看到了他对着自然美景写生。那种挥洒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给了周少灵很大的震撼——这种写生所带来的冲击,和他对着连环画描摹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他流连忘返,一直跟在老师身边看。后来,在周少灵锲而不舍的央求下,这位老师答应收他为徒。在老师的指导下,周少灵开始了美术基础训练。而周少灵多年后还对当年学素描时的那尊毛泽东塑像印象深刻——当时根本没有别的人物石膏像。那尊石膏像是那名老师在县文化馆的仓库发现的,当时周少灵每天从窗户爬进去,在宁静的仓库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这一段学艺的过程,让周少灵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还是十分动情。而这段历程,也是周少灵第一次有机会通过美术,接触到外面宽阔的世界。对地域题材的深化挖掘由于少年时的那段奇遇,周少灵一直保持着对美术的热爱,高中时一直是学校的美术骨干,而他也在那位老师的鼓舞下,考进大学的美术专业,展开深化的学习。大学毕业后,周少灵从事的工作与美术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内心却一直保持着对绘画的热爱,他不断地思考海南题材入画的问题——这也几乎是所有海南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海南岛的蓝天、碧海、绿树与各种颜色的热带植物,无论其形状还是色彩,对绘画者来讲,都是极大的挑战。仅仅一个绿色,从浅绿到深绿,中间每个层次都不相同,要在一幅画作中表现各种绿意,并非那么容易。《七月正午》、《野花到时自然红》、《西岸海防林》、《田野冷泉》、《乡村田野》、《翠绿庭前夏后时》、《春意后岭》、《天群古榕》、《生态岛上的野菠萝》、《萌动的爆竹花》、《槟榔果香》等作品,则聚焦在海南岛千奇百态的植物上,有远景、有近景。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