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篇一 提出了核心素养以后,关键是老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围绕学科领域的核心内容,设计恰当的情境,提出反映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有效参加,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与思考的过程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建立学科核心内容(概念) 学科核心内容(概念)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高中生物的核心内容往往体现为学科的核心概念。 学科“核心内容”一般是指学科中的主要内容、关键内容。核心内容往往是一组内容或一类内容组成的知识群。每一组核心内容都蕴含一个基本的、反映其学科本质的特征。而这些本质特征往往反映学科的基本思想,是进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从学科的角度看,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从教学的角度看,有利于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合理安排“脚手架”知识;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内容。 引导学生有效参加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广泛和有效地参加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的有效参加是基于问题情境展开的。问题情境依托核心内容而确定,探究问题围绕核心内容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提出。在学生的有效参加中解决核心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有效参加是为解决关键问题的而设计的,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与新的知识产生冲突时发生的,是针对有意义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展开的。 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进展的。 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开展深度讨论 要真正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 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进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