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育模式探析【摘要】目前,地方综合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展迅速,但其进展遭遇瓶颈。讨论一套将培育目标、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机结合并综合提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对其进展和人才培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综合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并从树立产学研合作意识、深化拓展和建立保障机制三个方面讨论了其具体的实施策略。【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讨论现状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进行了广泛探讨,内容涉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涵[1]、进展困境[2-3]、人才培育模式[4-7]等。在人才培育模式方面,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教学讨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进展方向逐渐明晰,学者们对于本专业的人才培育模式,基本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大家普遍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育需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努力:1.明确具有地方特色性多元化才培育目标。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培育目标定为:“培育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校在具体实践中,培育目标的确定要以教育部人才培育目标为基础,以地方经济进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院校学科专业优势综合确定,总体上要突出特色,并与地区社会经济进展相结合。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育上要走“应用型”“多元化”“多维进展型”进展模式,可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保险、社区等公共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就业。2.设置反映地方社会经济进展需求的理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上,本专业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建立适应多层次、多方向进展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兼顾地方社会进展与需求现状,以管理学为核心,兼顾行政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拓展资源与环境管理、社区管理、城市事务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反映社会经济进展需求的特色课程。3.多途径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复杂的情况下,要实行多种途径提升教学队伍质量,包括引进学术带头人;重视学科骨干老师的培育,安排老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鼓舞中青年老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加政府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等。现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