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环境保护的本科案例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最核心的环节是教学内容设计。因为教学内容设计中所贯彻的设计理念能够充分体现出老师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1]。而内容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理论强、知识点全面、案例形象生动、内容专业,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能够以兴趣为开端,给学生更大进展空间,引领学生不断深化学习和探讨,扩大学生的视野,创新思维,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设计课程的价值性。恢复生态学是讨论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分属于基础理论讨论和应用技术讨论,在我们的人才培育模式课程设置中是以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环境科学概论、土壤学和水土保持学为基础,服务于土地复垦学、土地整理学和地质环境整治。案例教学是《恢复生态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很好地把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进行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而结合本地经济进展需求的案例更能体现地方特色,有用性更强,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以广西桂林漓江流域、桂林资源县某采石场和桂林会仙湿地的生态重建为例来阐述案例的课程设计:一漓江流域生态系统重建河流生态恢复有河道近自然恢复、河流横向生态恢复、河流纵向生态恢复三方面。其中,主要修复的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等技术。尽管如此,原有的治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在不断变化,恢复治理技术也要与时俱进,漓江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也得到了更新。以“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施工、生态运行”的原则和具体内容,并指导“生态水库”的建设,能扩大对生态系统的正效应,减小人类活动和新建水库对漓江的胁迫,改革传统水库工程的设计模式,形成漓江大水系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水库的调度运行接近自然河流的水文周期。漓江污染水体修复的生物———生态技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染水体的修复。污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被微生物利用,污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将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开展对漓江水生动植物本底调查,并针对漓江流域不同情况进行种养水生动植物,调整水中生物的结构,保护和恢复水生植被,从而恢复漓江生物多样性。积极开展漓江水质污染综合整治抓好沿江污染源治理和截污工作,以治理工业、生活、旅游污染源以及各支流为重点,加强污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