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系统观的创新思维讨论◆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创新的产生机制、形成过程类似复杂系统的进展演变过程,是人脑思维系统的元素通过自组织的作用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在非平衡的状态下通过涨落实现突变和升华,形成创新的火花,用复杂系统的演变规律来讨论创新是适宜的。关键词:创新开放自组织突变我国“十一五”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进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科研及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创新理念、创新思维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内在和外部环境,创新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促使创新过程的演化,值得讨论。创新思维产生于开放的系统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封闭系统的熵最终将达到最大,即一个封闭的系统最终将达到平衡态,一种最无序的死结构。而创新是人类认识领域的开拓,是旧思维的更新,在孤立封闭的系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系统在进展变化过程中,要完成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必须要形成耗散结构。根据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Ilya.Prigogine)的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开放系统才有可能为系统提供负熵流,降低系统的熵值。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状态,形成耗散结构。学习者的创新过程就是对事物的新的发现,包括新的观点、新的方法等。我们知道,人的大脑是由 150 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每个神经细胞至少含有一个 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一个 DNA 又是由 108 到 1010 个原子组成,这样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源自混乱无序的原子,在长期的生物进化中,无序的原子形成有序的神经单元,具有对信息的产生、存储、传输、破译等功能。所有的元素在人脑神经网络中综合、碰撞,通过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的作用,无序的信息流、意识流就有可能升华为有序的新的点,进而形成新的构成。在这一过程中大脑对原有的知识学习和继承是前提,学习者所处的环境越开放,接受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越丰富,更有利于创新的实现。因此,不论是科研还是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都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培育的目标:培育的人才应该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学科建设:应该充分体现学科交融和跨越,文理渗透、理工结合,让理工学子的逻辑抽象思维与文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文理科的内容要有融合,结合学科的实际采纳跨校的和国外的教材,尽可能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