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流通也越来越发达,这促使我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进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各方面的要求都更加严格,尤其是对艺术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的艺术理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艺术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以保持艺术真正的吸引力。本文简单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以供参考。【关键词】多元文化;艺术理论;教学模式艺术学理论是对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论述,艺术的门类很多,形式、样式和题材、体裁的纷繁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信息时代的来临又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进展,新的文化必定会层出不穷。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确定艺术在文化中的定位,如何符合艺术的发生与进展,如何阐述艺术的功能和社会作用,以及如何解释艺术的性质与特点,是艺术理论教学新模式下的首要任务。一、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很多学建筑的学生都知道,假如一栋楼想要盖得高,那么地基就一定得打稳。假如地基不稳,这栋楼就一定盖不高,甚至有倒塌的危险。这一观点在很多学科都可以通用,艺术学科也同样如此。艺术理论课程就是学生未来进展的地基,学生只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了这门课程,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认为学生需要的是实践经验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是理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很片面的想法。目前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实践而轻理论”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艺术理论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在艺术理论课程的理论学习上,很多学校安排的课时较少,有的是分单双周进行,有的甚至将这门课程直接安排成了非必修课。而在实践方面,各个学校普遍安排的时间和都非常多。比如绘画类专业,学校会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野外写生,还会组织各种绘画技能竞赛,这些活动或竞赛都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不具备专业应有的理论素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能力很强,但不具备专业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二)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沉旧艺术理论是一门抽象术语比较多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假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老师在讲台上走形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