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目标与效果反馈的教学效能感讨论关键词:教学效能感;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一、引言教学与讨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老师素养,而教学效能感、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等因素,是影响老师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学效能感是对教学效果的知觉与信念,体现了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具体教学工作和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的控制能力如何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老师教学技巧、教学理念和教学互动等因素相关。二、老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出、形成与进展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但会受学校层次、教学目标、课程特色、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老师本人的主观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学效能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197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自我认知理论的重要基础,为相关认知讨论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从老师效能感的国内外讨论现状看,相关讨论成果比较具体和全面。在开展老师教学效能感的讨论领域,若基于自我效能理论进行深化探讨,首先在讨论教学效能感的结果预期层面,虽然学生学习接受教育的家庭背景、自身智力水平和教育硬件条件不同,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都可以得到大的提升空间。此外,也体现在效能预期上,老师对自己有能力为学生带来积极教育和行为改变的认识。Baler 和 Briie 则提出,教学效能感作为老师的一种理想信念,是基于个人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信念,这种信念体现了老师对自己教学水平的自信度。学者提出自我效能是一种知觉,通过这种知觉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老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和进步的提高能力和水平。假如学生课堂学习的反馈效果是正面的,这时老师对教学活动是自我肯定的,对后续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老师认为该教学过程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成果起到积极作用,老师本人也必定会得到一种满足。Simpon 提出,教学效能感一方面信任学生的培育结果不完全受智力水平和家庭背景的制约;另一方面,在具体情境中,老师完全有机会影响学生培育结果。Woolfolk 和 Hoy 指出,应明确测量教学效能感方式的重要性,讨论过程把老师教学效能感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信念:老师对学校的教育贡献、学生培育成效的担当、学习的价值及老师人格对学生的启迪和影响。三、基于实践目标与效果反馈的教学效能讨论(一)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老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老师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