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分析的 ESP 老师转型进展模式讨论【摘要】ESP 中有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学科进展等的讨论较多,从老师自身转型方面探究 ESP 模式进展的讨论还有待丰富,而英语老师进展往往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大学英语学习需求,探析老师自身进展需求和高校英语教育的国际化需求,提出 EGP 向 ESP 老师转型进展的有效模式,为老师在大学英语具体教学中找到核心角色和融合机制。【关键词】需求分析;ESP;老师转型进展一、引言随着教育国际化进展和职业细化的需求不断增长,英语对于我国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门类似工具的语言,更逐渐转变为通向更高层面职业的阶梯。这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比较热门的变革趋势就是 EGP(EnglihforGenealPurpoe)向ESP(EnglihforSpecificpurpoe)的转型。通过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细分,可以更好地分析适于专业人才培育的英语教学模式。ESP 教学(Robinon,1991:3)按目的可以分为学术英语 EAP(EnglihforAcademicPurpoe)和职业英语EOP(EnglihforOccupationalPurpoe),前者适用于在教育机构中就职或学习的英语;后者则是满足工作需求的英语训练。EAP 根据学习要求分为涉及特定学科讨论和作为课程的学习,这两类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又可以细分为培训前期、培训中期和培训后期以及独立课程学习、综合学习。EOP 分为入职前、在职和职后训练,由于学习者专业知识储备不同,对应的教学侧重点也就不同。对于 ESP 教学的细分方式非常多样,Dudley-Evan 还根据职业或学科相关度对 ESP、EAP、EOP 进行划分[1]。ESP 将英语教育改革重点由“怎么教”转向“教什么”,对老师自身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Dudley-Evan 使用“否定法”将 ESP 与普通英语教学不同的特征描绘如下:以对 ESP 进行定义为例:首先就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其次是合理运用特定学科的教学法和活动,再者才是关注与这门学科相关的语法、词汇、学习技巧、话语风格[1]。以上三个特点与 EGP 完全不同,中国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学都属于 EGP 范畴,在相关性上与学生需求、学生所在专业或学科存在一定差距,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 ESP 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应该是基于需求分析。二、大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一)学生需求1.个性化。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动机并不相同,有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初衷在于获得学分,有的在于通过四六级考试而获得学位或者工作的敲门砖,还有的出于将来学业进修的打算,例如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