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文化的探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代文献对夏朝的论述虽仍系传说,但是从《史记殷本纪》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已被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为信史的情况推断,《史记夏本纪》关于夏代历史的记载,亦当有所依据。传说中夏王朝的都邑以及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诸多地点,古代文献对其地望的记载颇多差异,后世学者的考证也分歧很大。但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在豫西,尤其是洛阳平原,伊、洛、颍水流域,以及晋南的汾河中下游,特别是汾、浍、涑水流域,学术界的看法根本还是一致的。①《新中国的考古学》,《红旗》1962 年第 17 期。②《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二里头遗址按时间顺序以及文化内涵的变化分为四个开展阶段,出土的标本经过碳十四测定,一期至四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 1900 年至前 1600年。东下冯遗址测定的数据较二里头遗址的数据稍晚。二者的年代大体都在夏纪年的范围之内。二里头类型遗址已经发现数十处,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区。除偃师二里头遗址之外,经开掘或试掘的遗址,还有陕县七里铺,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偃师灰嘴、高崖,登封玉村,渑池鹿寺,临汝煤山,郑州上街、洛达庙,浙川下王岗等地点。古代文献关于夏人在豫西活动的记载很多。《逸周书度邑解》云: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朱右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卷五中说:雒汭,雒水入河之处,在河南府巩县北。伊汭,伊水入雒处,在河南府偃师县西南五里。《史记周本纪》索引云: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无险固,是有夏之旧居。《国语周语上》亦曰:昔伊洛竭而夏亡。上述记载和考证清楚说明,河南省的伊、洛地区正是昔日夏人所居之处。二里头类型遗址的分布范围恰与有夏之居的地望相合。东下冯类型遗址也发现几十处,分布于晋南的运城和临汾盆地。已开掘的遗址有夏县东下冯、永济东马铺头、翼城感军和襄汾南大柴等地点。晋南素有夏墟之称。《左传定公四年》云: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服虔曰:大夏在汾、浍之间。叔虞为晋国始封之君,其地在夏墟,是古唐国的故土。叔虞封唐乃称唐叔虞。《史记晋世家》对此有所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对夏墟的地望曾有详细考证,认为《左传》所指的夏墟当在山西的西南部①。东下冯类型遗址分布于晋南,大致在汾、浍、涑水流域,与夏墟的地望相符。①《1959 年夏豫西调查夏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