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读后感—此“童年非彼“童年此“童年”非彼“童年”说实话,暑期读了很多书,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高尔基的《童年》,与罗大佑演唱的歌曲《童年》不同,这部《童年》让我体会到淡淡的悲伤。“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异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制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信任很多人都看过《童年》这本书,那么再赘述内容大概便显得有些无趣了。我的《童年》是美好的,亦是健康的。没有俄国那年代丑陋的社会现实,也没有悲惨的不幸的遭遇。读到阿廖沙顾不得外祖父的禁令,偷溜出去时,我的心有些酸。在这个压力山大但同样让人十分幸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这一代真的十分幸运。难道《童年》只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到阿廖沙不幸的童年生活么?不是的,至少他还有外婆,还有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望。我觉得,通过阿廖沙,我看到了被我们糟践着的父母的疼爱。我们叛逆的性格,幼稚的行为常常会损害到父母,但读了《童年》,我时常会反问自己,若是我出生在那个年代,会怎么样?这样一想,我就会对自己产生厌恶,因为我一次次地拒绝父母的爱,让上天的赏赐湮没在埋怨的长河中。我所丢弃的,是阿廖沙渴求不来的至宝。《童年》让我意识到,我要变得成熟,学会成长,不能一味地索取父母的爱却不做任何回报。别等到失去才学会后悔,别等到后悔才学会改过,别等到改过才学会自省。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很想和母亲对对话,即使她永远无法看到这被埋没的电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