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人工智能“和平共处不久前,日本第一起通过 AI(人工智能)抢救病人的案例在业内引起不少轰动;日前,神奇AI“Master”连续击败 50 名顶尖围棋棋手的消息,再度震惊棋坛。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热点,在未来,人类会因为机器人的存在而失业吗?不少人对此表示忧心忡忡。或许,面对科技高速进展的未来,我们更需要关怀和探讨的是,如何和人工智能“和平共处”?人工智能迅速确诊完败经验丰富的医生在电影《超能陆战队》中为我们所熟悉的萌货“大白”不过是一个虚构,由日本讨论机构开发的类似生活助手照护机器人 Robear 和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助理医生”机器人沃森,也不过是人工智能进入医疗领域的“试水”。不久前,在日本报道的第一起通过 AI(人工智能)抢救病人的案例中,人工智能完败一群经验丰富的人类医生,正确确诊了一位女性患者的罕见白血病种类。厉害的是,这位“医生”仅花了 10 分钟时间,就比对了患者的基因信息和 2000 万份临床肿瘤学讨论,然后完成了性命攸关的确诊。当今时代,几乎所有行业都在鼓吹人工智能,包括医疗行业的人工智能——数据驱动型医学。这项科学始于人类基因,希望通过收集全球各国人的 DNA 来识辨人体所有的基因,并绘制图谱。人们设计出先进的算法,让它们自己在不断的探究循环中学习提高,仅花几分钟就可以帮我们从数以亿计的记录中筛选出答案。应用于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大多集中于后端数据分析上,比如“IBMWatson”大数据分析程序。一般来讲,医疗的历史数据通常有比较好的标注,而图像识别技术上的突破正好可以用来看各种医疗片子。然而众所周知,但凡程序都会存在程序错误(俗称“bugs”)的风险,尤其在医疗领域,程序故障的后果可大可小。另一方面,网络攻击及望文生义导致误解指令的风险,也令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在医疗领域站稳脚跟。关于人工智能,医疗机构对此有两种看法:“不错的助手”以及“华而不实的玩具”。没错,利用与智能手机同步的设备,你可以实时监控心跳速率、日行距离、消耗掉的卡路里等,感觉就像携带了一位私人医生。然而到了真正生死攸关的时刻,却没有人同意将生命交给机器人来挽救,因为医学是最以人为本的职业,医院绝不可能只让一个 AI 来负责攸关病人生死的决定,比如是否关闭生命支持系统。“看不见的 AI 技术”三五年内或被普及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投递包裹,在你的印象中,人工智能是否只是“给科技精英用的”或“只解决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