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易经》心得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专权,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等人密谋铲除宦官,由于机事不密,何进反被宦官所杀。图为十常侍。孔子晚年喜爱讨论《易经》,在熟读《易经》后,写下了许多解释《易经》的名句,其中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养性的问题。在解释《易经》第六十卦节卦时,孔子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孔子在将近五十岁时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将近五十岁学习《易经》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详细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当时的书,用漆写在竹简上,以皮带串订,称作韦编,孔子反复阅读《易经》,串订的皮带断了三次。孔子在熟读《易经》后,写下了许多解释《易经》的名句,其中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养性的问题。《易经》第六十卦节卦初九的爻辞是:不出户庭,无咎。意思是不出门庭,不会有过失。孔子在《易经系辞上传》引申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祸乱之所以发生,往往是有人出言不慎导致的。君王言语不慎密,就会失去有才能的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会招来灾祸,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机密的大事不慎密,就会造成灾祸,所以君子应言语慎密,不可以随便。孔子所言不虚,在中国历史上,因君不密而失臣和臣不密而失身的事情屡有发生。汉灵帝不慎议郎蔡邕被奸臣害东汉末年,外戚当道,宦官专权,灾异频发。汉灵帝刘宏深感忧虑,下诏问君臣有何对策,议郎蔡邕上表直指天下不宁是外戚当道和宦官专权所致。他说皇帝的乳母赵娆和外戚霍玉、程大人等人招权纳贿,提醒汉灵帝应高为堤防,又说太尉张颢、光禄勋伟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污受贿,非但不能重用,还应加以贬斥。蔡邕同时还向汉灵帝推举可以重用的大臣,他说廷尉郭禧纯厚老实,光禄大夫桥玄聪达方直,故太尉刘宠忠实守正,这些人宜为谋主,每逢大事应咨询他们的意见。在这份密奏中,蔡邕不忘提醒汉灵帝: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愿寝臣表,无使尽忠之吏受怨奸仇。汉灵帝看了这份痛陈时弊的奏章,忍不住连声叹息,因为他觉得像蔡邕这样敢直言的大臣实在太少。看完之后,汉灵帝没有把蔡邕的奏章放在秘密之处就去更衣,结果给宦官曹节偷看了。这样一来可不得了,曹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