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宋代汉传佛教造像及审美观念研究

宋代汉传佛教造像及审美观念研究_第1页
宋代汉传佛教造像及审美观念研究_第2页
宋代汉传佛教造像及审美观念研究_第3页
宋代汉传佛教造像及审美观念讨论[摘要]佛教入中国以来便落地生根,而佛教艺术也随之而至。宋代,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信徒增多,佛教造像也处在一个急速的增长期,这个时候的汉传佛教造像一改往日雄浑之势,不再亦步亦趋地追随外来模式,而是向着一个更加真实的形象进展开来,体现出了这一时期汉传佛教造像独特的审美观念。[关键词]佛教造像审美世俗化自“三武一宗”以来,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已经不复存在,尤其在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以后更是重修寺庙,广纳僧尼,据统计在宋真宗时僧尼数量已多达 45 万余,以此数据可见宋代佛教进展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伴随着大规模的佛寺新建运动,宋代的佛教造像体现出新的特质,简要而言则是题材世俗化、造像真实化、材料多样化以及审美观念的汉化,本文就其展开以下分析:一、造像题材讨论宋朝建国之初久经战乱,民不聊生,宋太祖大力扶植佛教在中国的进展,以此来达到稳定民心的作用。民间疾苦则通过佛教的积德、转世说得到一种合理的宣泄,百姓对此极为响应,造寺立龛不绝,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佛教艺术的繁荣,在各式的佛龛神像当中,佛教的造像题材有了新的进展。1、观音造像增多观音造像于中国而言可谓是变化最大的,从最开始的男身男像到唐代的男身女像再到宋朝的彻底女性化,经历了一个十分特别的汉化过程,在宗教史上可谓是史无先例。这种变化在宋朝的观音造像上更是有着进一步的深化,主要体现在造像精神表现的外露。宋以前的观音造像多庄严肃穆,神色内敛,不苟言笑,但是宋代的观音造像犹如活在当下的女子,神情皆具。如北宋石雕观音造像,面容娇妍而嘴角微扬,显得自然真实而又生动。再如塑于清凉山万佛洞的一尊自在观音像,选取了一个民间女子的形象,半倚半踞于山间,好一副自在形态,佛教严谨、肃穆的一面已然不存,呈现出宋代观音造像的世俗化的倾向。2、鬼子母造像流行鬼子母,梵名诃利帝母,俗称九子母,由于在佛经故事中拥有众多儿女而被宋人供奉为送子娘娘,在佛教典籍中其形象为天女,身穿宝衣,头戴珠饰,十分华美。但是在宋代工匠的再加工下,鬼子母确常以中年贵妇的形象示人,比较具有代表的便是大足石刻中关于鬼子母的一组群雕,呈民妇状,慈眉善目,一群幼童环绕其中,体现出宋朝百姓对于共享天伦的渴望之情。3、高僧及英雄形象频繁出现宋代的佛教不仅是世俗化的而且是汉化的,也正因如此,佛教造像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佛教谱系,而出现典型的个人崇拜倾向,具体表现在得道高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MY shop+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欢迎挑选适合自己的材料。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