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中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不仅能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亦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重庆市渝高中学的美术教学,在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通过日常的“美术作品欣赏、美术、美术创作”等教学方式,使美育与爱国主义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其教育方法重在潜移默化之中。一、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美术作品欣赏中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中,通过参观、讲解美术作品,讲述祖国的壮丽河山,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在教学“江山如此多娇”时,着重介绍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傅抱石合作。一轮磅礴东升的朝阳,染红了银装素裹的群山,也映红了白浪滔天的大海,遂“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把祖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镶嵌于一幅小小的图画之中。“画图空咫尺,千里意悠悠”,激发人们无限的爱国情思。又如在引导学生鉴赏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时,重点讲述这幅巨作所展示的祖国锦绣山河之奇妙、秀美。全图长12 米,画面视野开阔,境界幽深,色调爽秀明快。展卷观赏,路转峰回,美不胜收,令人有壮游千里之感。教学中学生大为惊叹,纷纷感慨祖国河山之壮丽,爱国之情、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在中学美术教材中,选入了许多近现代优秀作品,如《开国大典》《烈士墓群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马赛曲战士》《格尔尼卡》等。这些作品本身就是直接反映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方面的不朽杰作。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时不流于形式,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用生动的故事情节感染学生,使其从内心体验并受到强烈的震憾。而另外一些题材的作品,如《父亲》《粒粒皆辛苦》等,粗略一看作品表面上似乎较为普通,与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含义结合似乎不是很紧密。但其作品本身蕴含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的寓意是相当浓厚的,学生只有通过仔细的比较、分析、探究、才能体会到。二、寓爱国主义于美术创作中美术创作是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之美,再现和制造美好生活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表达技能的综合体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老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确定好创作主题,选择好创作内容。例如:我国的传统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