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一、德育的涵义 广义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德育: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构成部分。 政治是方向 思想是基础 道德品质是核心 法制是保障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进展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帮助学生形成对老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认识 三、道德进展的基本理论(重点) (一)皮亚杰的道德进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推断的进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进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 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处于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阶段(58 岁) 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指定的法律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中根据行为的后果来推断对错。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为自律期或自主期,道德进展到这一阶段,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012 岁) 公正观念出现,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进展理论 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读的工具。 揭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进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处或获得奖励而顺从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推断好坏是非。 阶段 1:惩处与服从定向阶段 根据行为的后果来推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